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入时间:2016-7-18 14:59:47    阅读:2250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如何?未来又走向哪里?6月1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国诚信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6年中期)”报告会在京举行。论坛发布了《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2016年中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中国宏观经济》(以下简称《报告》)。

  宏观经济呈现企稳迹象

  《报告》显示,2016年上半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持续回落的趋势出现明显放缓。一季度实际GDP增速为6.7%,超过全年6.5%的增速目标,比去年同期回落0.3%,比去年四季度回落0.1%。然而,一季度名义GDP增速达到7.2%,比去年同期回升0.6%,比去年四季度回升1.2%,这也是自2014年四季度以来,名义GDP增速再次高于实际GDP增速。从历史上历次经济周期来看,名义GDP增速高于实际GDP增速,是宏观经济走出衰退开始复苏的重要标志。此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出现全面回升,重回“2时代”,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跌幅出现明显缩小,GDP平减指数由负转正,反映经济升温信号。

  PPI环比也自3月份以来,由负转正,5月份环比增长0.5%。PPI定基指数(2011年底=100)已经企稳回升,5月份达到89。2016年1—4月,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企稳回升,增长2.3%,亏损面减少。“实体经济是经济体复苏的核心,而工业复苏又是实体经济复苏的核心。工业在年底能够摆脱这种萧条的局面,摆脱持续接近5个月负增长的局面,这会为工业整体盈利打下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说。

  《报告》指出,GDP平减指数的转正、外商投资增速的上扬以及新兴产业持续快速的增长,说明中国经济触底的迹象开始显现。但必须要把握目前中国经济持续回落的逻辑,高度重视当前总体经济增长动力持续下滑的现实,要密切关注目前劳动生产率下滑、企业投资预期收益下滑、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收益的缺口不断扩大、消费与投资等内需持续同步回落等现象,把改革与调控的落脚点切实放到投资收益预期逆转、劳动力生产率回升之上,积极构建短期扩大需求与中期提升潜在增速相契合的政策包。

  发展要紧紧围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面临全球经济可能会出现广泛停滞风险等系列问题,我们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表示,从全球范围来看,一方面,2005年外资到中国来是找人工,2012年外资到中国来是找市场,2015年到现在,我们发现外资在中国的技术研发、高技术制造领域的投资上升非常显著,中国的外资投资正在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另一方面,全球的需求不仅仅是有效需求下降,并且出现了分散化、个性化、本地化的趋势,外贸企业出现缺订单、缺技术、缺品牌、缺人才等现象,简单地把商品卖给别人,容易引发贸易仗、货币仗。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曹远征表示,“供给侧非常重要,因为,第一,这是全球性的,需求侧出现乏力,我们要往新的方向前进;第二,供给侧的改革一定要有需求侧配合;第三,关键要处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这只能循序渐进。”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与国家治理、经济发展紧密关联。“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推动结构性改革。”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刘尚希看来,以前的积极财政政策目标是拉动增长,现在则是要稳住增长,过去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就是靠投资,侧重在支出侧,当前的积极财政政策更多是减税,侧重在收入侧;当前积极财政政策绝不是凯恩斯分析框架语境下的那种积极财政政策,而是一种涉及经济、社会以及整个国家治理多个维度的财政政策,可称之为“结构性的政策”。单纯的经济政策已转向经济社会政策,这意味着财政的内涵就不仅仅是经济手段。国家发展是一个整体概念,从整体出发来考虑问题,就需要一个完整的国家治理结构,财政政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对于如何提高有效供给,刘尚希提出,没有高的标准,供给侧质量的提升、真正有效供给就很难产生出来。转型升级需要压力,这些压力既来源于市场,也来自于政府的标准和监管,所以要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

  宏观经济理论

  近十年,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中国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从41.9%上升到50.5%。有学者表示,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从“超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宏观经济理论取得了重大发展,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学框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就是其最新成果。

  中国经济既不同于已经达到稳态而以经济波动为主要特征的发达国家,也不同于刚刚处在经济起飞阶段的一般发展中国家,而是一个在高速增长过程中不断转轨和波动的经济体。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表示,在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和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学应立足于中国实际,以解释和解决中国经济改革发展过程中发生的重大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逻辑基础,借鉴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分析工具,从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提升新的理论观点,从而形成一套能够对中国改革和发展具有指引力的理论框架。

  有学者认为,政治经济学所要处理的基本问题,就是协调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研究如何有效以最低的成本化解多种发展摩擦,协调多方面的积极性,缓解和减轻解放与发展生产力过程中的各种阻力,使得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力量越来越大。

上一篇:闹剧该收场了,南海仲裁终将沦为“一张废纸   下一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
[关闭]

天下商帮:苏商 | 浙商 | 台商 | 闽商 | 鲁商 | 蜀商 | 冀商 | 豫商 | 晋商 | 徽商 | 沪商 | 京商 | 儒商 | 湘商 |

商会链接: | 北京江苏商会 | 天津江苏商会 | 广东省江苏商会 |海南省江苏商会 | 江西省江苏商会
云南省江苏商会 | 安徽省江苏商会 | 河南省江苏商会 | 山东省江苏商会
贵州省江苏商会
| 青海省江苏商会 | 湖北省江苏商会 | 广西省江苏商会 | 湖南省江苏商会 |重庆市江苏商会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留言 | 加入我们
Copyright©2010-2020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本站保留所有权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华大街与新石南路交叉口汇龙国际公馆718室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6806666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3215093891


冀ICP备11023563号-1